米兰体育- 米兰体育官方网站- APP下载身价百亿却一生吝啬的大佬去世之后把巨额遗产留给了14亿人
2025-10-02米兰体育,米兰体育官方网站,米兰体育APP下载他的善举早已超越地域,也因此人们为了纪念他,将一颗行星命名为“田家炳星”。
他的一套西装穿了四十年,袜子破了洞,就让妻子缝补好继续穿,一双鞋能陪伴他走过十年。
亲友们想为他风风光光地办一场八十岁大寿,他却干脆地拒绝了,转手就把这笔费用捐了出去。
这种价值观并非凭空而来,他的父亲田玉瑚,在广东梅州老家就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善人,人称“玉瑚公”。乐善好施的种子,早已在他心中埋下。
当他决定将越来越多的资产投入慈善时,家人的不解与矛盾也随之而来。他只是平静地回应:“留财富予子孙,不如积德予后代。”
他不是不爱家人,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宏大的爱。他为家人规定每月生活费不超过三千港元,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。
为了兑现一笔捐款承诺,他不顾家人的激烈反对,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全家人赖以安身、市价过亿的唯一豪宅。
田家炳的慈善,绝非心血来潮的善意挥洒。如果你仔细看他的捐助版图,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个顶尖商人敏锐的战略眼光。
他投资的标的是“教育”,因为他这辈子吃过没文化的亏,也见过国家因教育落后而挨的打。
18岁那年,他独自闯荡越南,开办瓷土公司,两年就做成了当地最大的供应商。
可即便如此,他依然要应对殖民政府的勒索和黑社会的威胁。后来转战印尼,一手创办橡胶厂和塑料薄膜厂,成为雅加达的知名企业家。
然而,1958年当地爆发的排华事件,让他深刻体会到,在一个孱弱的国家里,个人的财富和成就多么不堪一击。
为了子女能接受更好的教育,他放弃了印尼的所有产业,举家迁往香港。这些颠沛流离的经历,让他彻底想明白一件事:“中国的希望在教育”。
当年父亲病逝,家道中落,念到初二的他被迫辍学,从此告别了校园。这个心结,成了驱动他一生“投资”教育的原始执念。
当别的富豪热衷于给顶尖大学冠名时,他却把大量的资金投向了最不显眼的基础教育——中小学。
他认为,培养一个好老师,就能影响成百上千个学生。于是,一所又一所的师范大学里,出现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教育书院。
1982年,他成立纯公益性质的“田家炳基金会”,直接捐出自己八成的财富,其中包括4栋价值超10亿港元的工业大厦。
他不要一时的轰动,他要的是这些大厦能像下蛋的母鸡一样,用每年的租金收入,为公益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。
他还为自己的家族企业立下铁规:每年必须捐出至少10%的利润用于公益。这相当于一种制度化的“强制储蓄”,确保持续向教育“注资”。
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,基金会收入锐减,但他之前许下的承诺不能作废。
于是,他卖掉了那栋住了37年的花园别墅,换来5600万港元,全部用于资助22所中小学。
这还不够。2003年,为了支持香港的高校发展,他甚至不惜向银行贷款600多万港元捐出去。
他几乎是在用“清仓”的方式,把自己所有的商业资产,都“重注”到了教育这个他最看好的领域。
上世纪80年代,当香港商界都在疯狂“钱生钱”的时候,他却在事业的巅峰期选择淡出,把重心从商业帝国转向了慈善事业。
这种从“赚钱”到“育人”的转向,在当时许多同行看来,简直是“脑子有问题”。
据说,慈善家邵逸夫是少数能与他共鸣的人,这份支持,或许是他孤独前行路上的一丝慰藉。
那条10%利润的捐赠铁规,无疑限制了企业扩张的速度,让他和同时代的富豪在财富榜上的距离越拉越远。
卖掉豪宅的决定,几乎将他与家人的矛盾推向了顶点。这不仅是卖掉一栋房子,更是对他作为一家之主,应该“庇荫子孙”这一传统观念的直接挑战。
他的名字,遍布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土地上。93所大学、166所中学、41所小学、超过1700间乡村图书室……他的“投资”,获得了超越金钱的、永恒的回报。
夜空中那颗“田家炳星”至今仍在闪耀,它告诉世人,有一种财富,可以穿越生死,光照未来。